“悠悠文明五千年,中华医药延绵绵。国医传承数千载,四大国粹独一篇。”
中医药乃国之精粹,其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医学实践经验,传达着休养生息的健康理念,反映了我国古代“相生相克,阴阳平衡”的中庸之道。而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在贯通五大水系,沟通南北经济的同时,又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孕育其中,“涛涛运河水,巍巍古塔影”。当运河文化遇上中医药文化,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2018年2月28日下午,人大附中通州校区“1+3”项目全体学生在图书馆二层,共同参与了“大运河里流淌的中医药文化探究”融合课程启动仪式。刘小惠校长、徐良云副校长,邓丕来、刘永成主任莅临指导,本次活动还有幸请到了当代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刘彭芝校长,以及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杨连明、崔艳阳两位副校长,跟全体师生共同开启新的课程探索。
仪式伊始,程岚副校长介绍了此次创新融合课程的社会背景: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而“1+3”项目开设此次融合课程,正是通过让中医药文化浸润心灵,引导学生 “全面发展、思辨创新、身心和谐和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人大附中是先行者,程岚副校长展示了2017年中央电视台对人大附中的相关报道,并邀请寒假英国游学时和英国小伙伴交流学校养生操的两位同学谈了感受;上学期,同学们去中医药大学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了中医药文化魅力,与全体师生一起梳理本次融合课程的研究背景,激发了大家浓厚兴趣。
为了使融合课程更好地贴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分别从“对京杭大运河及中医药的了解程度,最期待的课程内容、最想从课程中学到什么”等方面展开调查,保证整个课程体系接地气,严谨性和科学性。
随后进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学科教师的拉票环节,老师们全都有备而来,从“寻根溯源”开篇,到“药店篇、名医篇、药材篇、标本篇、精华篇、药膳篇”,七个课程群的教师代表对各自课程内容做了激情洋溢、言简意赅、异彩纷呈的介绍与展示。
(寻根溯源部分:李莉老师)
(药店篇:刘洪澎老师)
(名医篇,易诗雯老师)
(药材篇,万多荣老师)
(标本篇,高鹏老师)
(精华篇,宋春雨老师)
(药膳篇,佟琪老师)
精彩的分享过后,刘彭芝校长邀请“1+3”项目二班在英国教授小伙伴养生操的杜一诺和高蕙怡两位同学上台,为大家展示养生操的基本动作,并亲切的询问她们这套操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对她们的发言进行了专业的点评,嘉许之情溢于言表。
仪式进行中,刘彭芝校长即兴演示了一套养生手指操,与全体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大家向中医按摩技法方向努力。
关于文化传承,刘彭芝校长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要用中医药文化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将它进行传承与推广。”
接下来,程岚副校长在介绍研学之旅的内容和要求之前,还播放了人大附中本部2017届毕业生吴宛谕同学的分享视频。她是《孩子眼中的京杭大运河》一书的主编,通过她的分享,我们能感受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践行者们一定会收获别样的情感。
随后,程岚副校长指出,本次课程基于“京杭大运河在中医药文化几千年发展中起的作用”及“中学生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起的作用”这两大核心问题展开探究,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京杭大运河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以及以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思考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未来,培养科学的发展观。课程成果展示形式丰富多样,课程评价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在一次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大运河里流淌的中医药文化探究”融合课程启动仪式落下了帷幕。仪式过后,孩子们上了融合课程的第一课——《寻根溯源》。
一次基于文化的体验性学习,一种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一场大运河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美丽邂逅,定会擦出绚烂多彩的火花,让我们共同期待“1+3”项目的孩子们在未来行遍千山和万水,嚼得菜根,遨游学海,创造更多的惊喜!
编辑:郝宁宁 管慧晶